王与石
所有走上神坛的企业家,都等于将自己置于箭靶中央。那些为偶像欢呼的人,同样会在偶像被万箭穿心那一刻欢呼。
文丨何伊凡
编辑丨解夏
来源丨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1
王石是个小毛病挺多的人。
他脾气有点臭,孤芳自赏,进过几个圈子,都若即若离,瞧得上的人少,看不起的人多。话不投机,立刻就给人脸色。
他嘴巴有点欠,口无遮拦,从当年汶川地震时“捐款门”事件,到后来“地产拐点论”,再到最近落幕的“宝万之争”,每次他放完“炮”,后面一群人给他收拾残局,其中也包括郁亮。
除了会做红烧肉,他未必是好丈夫、好情人。
即使回到他的本行——地产,在战略决策上,他也不算高瞻远瞩,犯过很幼稚的错误,只是如宁高宁评价:幸存者的幸运在于他们在错误还没有把他们毁灭的时候就醒悟了。
可跳到三十年后,再回头书写中国企业史,关于王石和万科,都需要用浓墨重彩。他占了一个“最”字:中国最具人文精神的企业家。
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创业者,大多难以理解王石一代为何在生意和生活上如此沉重,反复叩问“我是谁”,不是太矫情吗?
他们所不能体悟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代企业家,都曾陷入过“身份的焦虑”。彼时“企业家”概念并不明确,通常是三种角色混合体: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国有或集体资产代理人的岗位,带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理想。这种焦虑甚至延续至今。
王石是最先找到“我”的企业家之一。
2
名字是人生的第一份礼物,王石的名字,就是他的人格标签。
“王”不是“胜者为王”、“称王称霸”,而是他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感性一面。
早年王石以时常雷霆震怒著称,下属和他汇报工作往往两股战栗。与王石同代的企业家都有杀伐决断的魄力,而王石不仅脾气大,还需要舞台灯光。
这种英雄主义情结,并非公司内外一呼百应的大哥既视感。王石其实很重视“慎独”,可即使一个人独处,他也要寻找心中的英雄坐标系。
以登顶珠峰而论,他登得很壮烈,下山之后瘦了至少十斤。他“不服气”:自己第一次登顶52岁,虽然中国人登顶最大的46岁,可那年国际最高纪录是61岁,这个记录很快让71岁的日本老头三浦雄一郎打破了。王石就想,靠,我至少78岁了还要再登一登。
相较于他,郁亮登珠峰就没这么多戏剧性色彩。他给自己的要求是“不受伤、不减重、不晒黑”,还真做到了。登顶瞬间,郁亮有点小激动,热泪盈眶,但一想眼泪流下来马上会冻住,或许会黏掉一层皮,还是忍住了。
王石大概是企业家中唯一不讳言爱名的人,他最早开博客,最早出自传,还一连出了几本,他很注重自主表达,但也不拒绝那些光彩夺目的称颂。他是第一批被“封神”的企业家,这也让他在之后的祛魅中付出了代价。
所有走上神坛的企业家,都等于将自己置于箭靶中央。那些为偶像欢呼的人,同样会在偶像被万箭穿心那一刻欢呼。王石自2008年之后逐渐对此有彻骨理解,一系列事件让他声誉一路走低,2012年婚变曝光之后,他在微博中回应:“反叛的时代不需要偶像,一个切·格瓦拉已经够了。”
他不仅看重名,更看重誉,骨子里自尊心极强,其一生重要的战斗,从早年“君万之争”到后来“宝万之争”,表面看起来是万科控制权之战,于他个人而言,都是尊严之战。由此可以理解,在这种颇需要手腕权谋的对抗中,他偶尔会言语失控,授人以柄。
王石所最不能忍受的,并非对私人生活的攻击,而是将他视为贪图私利的人格低劣之辈,这会瞬间唤醒他刚烈一面,淹没他富有谋略的一面。
1986年,他创业刚三年,有人举报他贪污20万港币。与纪检部门谈话时他差点摔了杯子,让他最感受伤的并非诬告,而是20万这个数额:居然有人以为他王石会为了这点钱出卖自己的人格。
3
“石”,不是他的硬气——他当然很硬,而是他所欣赏的秩序、制度与价值观,这是他理性的一面。
王石对清教徒精神心有戚戚焉。2008年10月,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逝世后,他突然意识到,在儒家传统文化下生长的近现代企业家,有一个重要特质与西方清教徒暗合,那就是“节制”。
▲褚时健与王石
这种“节制”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崇尚简朴之风,不耽于享乐,热爱工作,专注工作。其实,这与王石的习性并不完全相符,他更看重清教徒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特质“理性”。
他在《企业家应有的清教徒精神》中写道:
清教徒视世俗的职业为天职:殚精竭虑、持久不懈、有条不紊地劳动。这种伦理观,造就了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独特人格: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严肃刻板、讲求实效、严于律己。
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时光都应用来为上帝的荣耀服务,浪费时间是万恶之源;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神的意志,这样会促使人们将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进行精工细作,社会总财富也会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在“拼命赚钱,拼命省钱”这方面,他们做得很出色,但是在“拼命捐钱”这方面,似乎做得不多。
这其实反映出,我们企业家的财富观停留在财富本身,目的仅仅是“拥有财富”、“实现自我”。这又进一步反映出,我们企业家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叩问、自省。面对这个问题时,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作答:“我们生活、工作、奋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生命的意义何在?”
最后这一部分叩问与自省,就是他最纠结的部分。
为了化解这种纠结,他从创业之初,就一心践行西方商业理念,试图贯通中西商业哲学。
他曾给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做序,此书的核心命题是: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为什么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
盐野七生的答案是: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这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
而在这套规章背后,是罗马宽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是王石想在现代中国企业实践中验证的答案,他经过了大量的试错与摸索。1980年代,他曾经为万科内部的讲血缘、地缘,喜欢拉帮结派而头疼。1999年,他辞去公司总经理,想要消除东方式的权威。
当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很失望,认为中国公司要有出路,必须与传统文化决裂,拥抱西方文明,后来又意识到,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也有好东西,与民国企业家相比,自己这一代企业家很多方面不如他们,只是如今割裂了。万科在管理上一直学西方,可在东西方融合上做得不好。
2008年底,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谈到融合的痛苦,彼时他有点失落,认为这段时间(贯通中西商业文明)的努力完全是“过程的乐观主义,结果的悲观主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现在也没有更乐观,但份量恰好就在这里。正因为有不成功的可能,你还努力去做,悲剧性、张力就出来了,就有了悬念,有了价值。
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冲突,比如我处事的风格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大近人情的。人情是非常东方化的,但在中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一定都有些‘中国的犹太人’。
有冲突,但一定要做,要往前走。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和过程,现在似乎有一种退回去的思潮。无论如何,不能往回退。”
这种制度化、秩序化努力,才是王石给万科,乃至中国商业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他一直自豪的是万科管理很规范,可以算是中国公司治理的标杆,“宝万之争”是对他努力的一次验收:一家市场化程度没有万科这么高的企业,可能不会引来野蛮人垂涎,也难以抵抗住如此猛烈的攻击。
可以说,万科是传承方面最成功的大企业之一,只有美的差强可比。其他多数公司第一代创始人,虽也曾发心做“精神领袖”,但免不了垂帘听政,甚至不得不重新提枪上马。
自2001年郁亮接手万科总经理以来,权力交接就缓慢开始,中间出现过几次反复,王石时而要与欲望搏斗,骨子里有英雄情结的人,对自尊如此看重的人,却要在一手创建的公司中逐渐“破我执”,用制度之“石”,来替代内心之“王”,王石有撕裂感。
但他一直在努力推动两个时代交替,直到2017年6月30日万科股东大会,真正只留下背影。
“宝万之争”成就了他,“王”与“石”在他身上的冲突彻底和解了,他应该感谢姚振华等对手,从此开始,王石才真正进入自由王国。
盒饭财经
点击下方关键字,看往期热文
徐和谊丨陈九霖·上丨陈九霖·中丨陈九霖·下丨宗庆后丨陆正耀丨杨浩涌丨陈春花丨陈年丨王石丨李彦宏丨王健林丨董明珠丨贾跃亭反思丨刘晓光丨李彦宏2016丨陈向东丨张瑞敏丨马云与澳洲丨宋志平·上丨宋志平·下丨朱民丨姚劲波丨周云杰丨谭希松·上丨谭希松·下丨王胜江·上丨王胜江·下
版权声明: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及作者,侵权必究。